搜索

【春华秋实】巴山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成果展:蒋楠

发布日期:2023-04-03 15:08:32 1063

编者按
三年前,巴山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开班,25名学员怀揣文学梦想,相逢于凤凰山,相聚在巴山文学院,开启了文学培训学习与创作交流实践之旅。

三年来,学员们刻苦学习、勤奋创作,虚心向导师请教。巴山文学院努力搭建平台,做好服务、沟通、交流的桥梁与纽带。目前,高研班已完成全部培训任务,学员顺利结业。


辛勤不被辜负,付出终结硕果。现将学员们三年来的学习感悟、导师寄语、创作成果汇辑展示。从春华到秋实,这一幕一幕都是努力的见证,也是美好的回忆。

(展示按照《春华秋实——巴山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成果展2019.7—2022.8目录排序)



01

导师敬文东先生寄语

蒋楠读书认真,这几年的文章和诗作均有很大进步,其文正在努力的嬗变之中,其诗正在走向系统性,新诗创作和理论写作双管齐下,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需要真诚地祝贺。比如以中药为题的咏物诗,可谓大有创意,但也正合蒋楠之身份:他原本就是一名很出色的中医医师。如今,他正在向一位出色的诗歌批评者和出色的诗人迈进。

《中药志》对新诗的体式甚至具有开创作用。在进行创作的基础上进行新诗理论写作,这正是蒋楠的优势所在。建议蒋楠在写作《中药志》系列作品结束或行进过程中,可以以创作谈的方式,写一篇诗学理论文章,谈论物(比如某种中草药)如何入诗、围绕物组建起来的事如何入诗。因为有亲知的成分,也许可以解说得更为亲切。

优秀的文学批评者不仅要有辛勤的笔耕、创作的热情,更需要高迈的见识、深厚的积累。蒋楠在巴山文学院高级研修班学习的三年中,以饱满的探索精神深入到文学批评的肌理,追寻“内面的风景”,丰富了批评的“武器库”,增益了对于“文学”本身的理解与体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写作实践中,蒋楠将为文坛注入其特有的活力、精微的认识以及精彩的篇章。



02

蒋楠学习感悟

三年的研修,在导师敬文东先生引导下,认识到什么才是文学批评。
文学“本体”即为批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互为标靶,而二者均为潜伏于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如文学作品丰盈的想象与情感,文学批评充溢的智识与意义,无不关联着写作者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文学批评是一种艺术创造工程,它拥有独立价值,也散发着语言文学的魅力,是文学生态中根深叶茂的部分。
在“修”的进程中,大量阅读先生的著作,如《新诗学案》《感叹诗学》等,著作中遍布的警句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先生细致入微地揭示语言的复杂性,其启迪式的论辩风格,不仅施展可与之媲美的智识水平,更释放出舍身求法的勇毅。其著作中的论点、措辞、情感、态度、语气,彰显出一个批评家的批评量级、韬略与精神自律。
此外,系统研读先生指定学习的理论著述,如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巴赫金全集》等。阅读过程中,感觉有一种引力在旋转,在晃动。通读这些论著,也渐渐明白,作为一个批评者,需具备深入文本内部的耐心与决心,更需具备敏锐的感受力、全面的鉴赏力、深刻的理解力、宽阔的理论视野与创造力,从而结构成一个合格批评者的审美能级。
在“研”的进程中,结合一些目标文本,尤其是巴山作家群部分作家、诗人的作品,致力于一种深度的阐释实践,旨在从文本的罅隙中挖掘其隐蔽的意涵。试图在文学地理地貌的分析框架里,深入母语文本的腹地,抽丝剥茧地解构原作观点,进行及时的、及物的分析、评价与判断。进而捕捉被评述对象及其文本牵涉的情感、认知、时空、历史、伦理等多重维度。力图介入现实,并从中发见文学评论自身的形式和审美,培育一种具有精神根系的新型感受力。
通过一系列评论文章的创作,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如果说文学批评是一类文体、一种场域,不如说是一条路径,而这条路径便是一个文学批评者所应该具备的艺术修养与理解世界的能力。批评能否科学化,取决于对文学现象内在结构规律的认识程度。批评者的学养与素养越深厚,对文学的构成与解构就越透彻。
在“研”和“修”的同时,也“悟”出一些道理——既然文学批评是让生命更为丰富的一种方式,不妨“挪移”中医学理论,建立自己的批评视角和批评观念,强调文学批评的诊断作用,也强调文学批评的治疗作用,这对“疼痛诗学”的研究不无裨益。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济世和救民是历代读书人追索的两种“结果”。被书生气濡染的古代良医们,常常将中医学的宏观理论,用一种写意抒怀的方式呈现出来,其构思之奇特,用词之精准,往往使人如读美文。而在疾病意义上发现“文学的暗疾”并予以诊治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以刘勰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论家的批评语境中。诊断出文学本身的“生理性”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它,是批评者开展文学批评需要参照的六科证治准绳。他们常常聚焦于声律与病、词语与病、文体与病的病因病机,倡导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在这一过程中,批评者们饰演着大夫的角色,掌握着话语权。这种“掎摭利病”的文学批评维度框架,昭示了文理服从医理的阐释观,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中医在基本概念、术语、原理、思维、方法等方面具有自相似性和同构性。二者本质上都是“攻疾防患”的实践性应用学科,“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是其建立认知论和方法论的重要依据,“不治已病治未病”、有机整体、综合性和多元性是它们共有的胎记、发肤与脉息。
从这个基础而言,探析新媒介时代下当代文学批评的现代性问题,唯有突破文学批评领域“传统”与“新异”两种文本的壕沟,文学批评才能把理性与感性、知觉与感觉、艺术性与社会性纳统起来。“把脉问诊”,其实是批评者与作者展开精神对话的特定场域。对话,意味着有“异病同脉”的类同抑或差异。“脉理精微,其体难辨。”批评者自身的人生阅历、生命体验与人文经验必然参与到批评文本的写作中去,过度阐释或者某种程度的误读在所难免。但事实上,批评的创造性转化恰巧运行其中。
在成为批评家的陌路行途中,批评者要在具有知识储备功能的“药材库”中配备各式各样的“药材”,并懂得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的原理。理想的状态是,在遇到不同的文本时,召唤与文本相适应的新特药,研制出一些新概念、新观念,形成一个溢出原作又具有无限扩展可能的“阐述空间”。实际状况是,由于个人禀赋、学识、见识、行文习性不同,大多会掌握“相生相克”、“扶正祛邪”基本方略。批评者也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更契合自己“口味”的文本,来倾泻其批评理念。
文学批评本身就是对文本望闻问切的生发场域,辨证论治的手法应是多种多样的,而不只是众人抬轿“唱和”的公共文体。某些文学研究时常将读者卷入“语意漩涡”——但作为真正的批评者,必须具有欣赏理解各种流派的气魄,同时又必须具有批评的才识、胆略和明辨是非的眼光与胸襟。批评文本要超出对于具体作家作品的一般关注,由微观现象捕捉宏观走向,由典型性现象发现倾向性问题,回归到文学批评的本义。

03

蒋楠创作成果



敬文东,1968年生于四川省剑阁县,文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有《流氓世界的诞生》《指引与注视》《失败的偶像》《随贝格尔号出游》《事情总会起变化》《牲人盈天下》《皈依天下》《艺术与垃圾》《感叹诗学》《小说与神秘性》《新诗学案》《李洱诗学问题》《味觉诗学》《自我诗学》等学术专著,有《写在学术边上》《颓废主义者的春天》《梦境以北》《网上别墅》《多次看见》《器官列传》等随笔、小说和诗集,另有《被委以重任的方言》《灵魂在下边》《诗歌在解构的日子里》《用文字抵抗现实》等学术文集。获得过第二届西部文学双年奖·小说奖(2012年)、第二届唐弢文学研究奖(2013年)、第四届东荡子诗歌批评奖(2017年)、第二届陈子昂诗歌批评家奖(2018年)、第十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批评家奖(2018年);第四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等(201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



蒋楠,四川开江人,现居东莞东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蛇皮口袋赶路》《诗与思的自留地》等著述多部。



巴山文学院首届高研班


导师

龚学敏熊焱王久辛

钟振振李朝全滕伟明

罗伟章彭程蒋蓝

周光秦川周啸天敬文东


学员


朱光明肖雪莲杜荣

陈安辉邱绪胜胡有琪

李荣聪郑清辉蒋娓

李明春蒋兴强唐端

张子牛邹清平彭明凯

曹文润朱映铮宋歌

谭仕海苟海泉石秀容

邓建秋李宗原冯远臣蒋楠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