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华秋实】巴山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成果展:曹文润

发布日期:2023-03-02 15:21:47 734

编者按
三年前,巴山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开班,25名学员怀揣文学梦想,相逢于凤凰山,相聚在巴山文学院,开启了文学培训学习与创作交流实践之旅。

三年来,学员们刻苦学习、勤奋创作,虚心向导师请教。巴山文学院努力搭建平台,做好服务、沟通、交流的桥梁与纽带。目前,高研班已完成全部培训任务,学员顺利结业。


辛勤不被辜负,付出终结硕果。现将学员们三年来的学习感悟、导师寄语、创作成果汇辑展示。从春华到秋实,这一幕一幕都是努力的见证,也是美好的回忆。

(展示按照《春华秋实——巴山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成果展2019.7—2022.8目录排序)



01

导师蒋蓝先生寄语
时间过得真快,与曹文润相处不知不觉已经三年。我们相处愉快,尤其是近年交往日益增多。除了我来达州授课交往,他利用来成都机会也经常见面,进行交流。我利用微信转发的我的或别人的作品,曹文润总是积极应对,或者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表达自己的喜好。我的《蜀人记》出版后,他还热情撰写了评论。我即将推出的百万言《成都传》,他也是最早知道其写作过程、写作方法的极少数人……这些充满互动、充满情义的交流,都使我见证了他的长足进步。
应该说,这三年来,曹文润首先逐渐扩大了自己的文学视野。他必须要知道,当代汉语散文写作的第一、第二乃至第三方阵的构成以及分布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具有这个清晰的格局之后,一个迦才能清楚自己的位置,以及未来写作的方向。这一点,我以为曹文润是做到了。第二点,是要让他必须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一是努力弥补自己的“短板效应”,通过大剂量地阅读与写作,来予以修补。二是在此基础之上,又要善于扬长避短,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我建议,他应该多把笔触放到非虚构写作领域,他是明白我这一番苦心的,因而不断调整方位,写出了较为厚重的反映达州、大巴山的历史人文之作。我相继给《金城》《四川经济日报》《华西都市报》等报刊予以推荐,得以多次发表。
我对曹文润说过,我所经历的写作四个阶段:自发性写作:实利性写作;大地性写作;自在性写作。
而这样的艰辛过程,可能他也“未能免俗”,必须去逐步思考。
曹文润目前还应该进一步纯净言路,昭示独立思想的空间,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以他的实力与努力,进一步冲击有影响力的文学期刊,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建议:
曹文润的写作强力彰显了“我手写我心”的主张。因为向往宁静,所以心怀淡泊;因为热爱大地上的事物,所以总是秉笔直书。应该努力做到周克芹先生所言:“面对生活,背对文坛”。他喜欢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艺术地付诸笔端,深刻且有力地表达了我们置身的时代的复杂经验和历史记忆。但“为人须真诚,为文须‘狡诈’”的话,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期待他笔下的散文、非虚构等体裁,所昭示的巴蜀大地就是我们置身的这个巴蜀!他所讲述的“四川故事”,他的语言与形象开拓了我们对民俗、文学域界的触觉。
期待曹文润打捞往事、彰显大巴山的非虚构专著,尽早问世。


02

曹文润学习感悟

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就是三年。自2019年7月有幸进入巴山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习以来,今年已到毕业的时候。

在这三年里,在我尊敬的散文导师蒋蓝先生的指教和引导下,通过大量的定向阅读,我在散文写作世界,打开了更宽广的视界。尤其是非虚构写作,从蒋蓝的那些作品里,获益非浅,并有了一点进步。简单地说,入学前,我的散文写作,多是以个人小心情小情调的自我写作;入学后,进入到记录当下时代的自觉书写,并有意识地开始尝试历史和文化散文的书写。由窄到宽,这是一个好的转变,或者可以说是一个自我认可的努力方向。这让我对散文写作有了新的激情,也让我在文学的道路上,有了继续往前的信心和勇气。这是令我非常开心的事。

我个人认为,一个作家的写作,不能总为获奖而写(我当然从不反对获奖),对我来说,仍然热衷于在省级以下报刊发表作品,毫无意义,也会令我惭愧不安,原地踏步不如不发。进入高研班后,前有大旗,后有追兵。压力之下我一直在想,如何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增强内功,才是最重要的。在我眼里,高研班是磨炼功夫之地,并非文学竞技场。高研班是起点,不是终点。

对于散文,对于非虚构文学,我总是想写得与别人不同,想找到自己的手法。当然,创新总是很难的,但这是我认定的目标,相信所有的努力必有回响,那怕一点点突破也好啊。

我亲爱的高研班同学都很勤奋,天分高,写得多,佳作迭出,这是件好事,也让我挺羡慕。我以他们为荣。同时我也更清楚,眼下我必须得有定力,必须沉得住气,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

如果1984年我在地级刊物《巴山文艺》发表小说处女作算是起点的话,到2015年在《文艺报》《散文选刊》,2020年疫情期间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散文,这一步我用了整整30多年。这是一个漫长和痛苦的日子,也足以证明我在文学这条路上走得并不顺利。

作为一个从小热爱写作的人,我自知才疏学浅,天资愚钝,读书甚少,可我偏偏少年时就迷上文学,更不幸地是居然还将它作为终身职业,现在我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写下去吧。还好的是我一直信奉天道酬勤,我不会轻易服输,只有不断积蓄能量,争取尽力写得更多更好,以此报答文学院给予我这次参加首届高研班的机会。

无论如何,我得感谢文学,感谢写作,因为写作让我快乐,让我在平庸生活里寻得一份安心,获得一份充实,也让我在艰难坎坷的写作日常中能从容不迫,且欢喜无比。

福克纳说过:“我的像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是值得好好描写的,而且,即使写一辈子,我也写不尽那里的人和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创造出了他的“高密东北乡”,创建出了一个令世界文坛注目的文学王国;马尔克斯的马贡多、奈保尔的米格尔大街、沈从文的湘西边城、萧红的呼兰河、苏童的香椿街……那么,作为在达州成长起来的我们,达州就是我们的文学王国。我想我们都应该有重振“巴山作家群”的责任和雄心,用文学讲述这片土地的故事,我们将在此深耕,奉献佳作,真诚地讴歌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我是一个比较恋旧的人。故乡和对故乡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之源。任何时候,只要走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那记忆中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条小巷、每一棵树,每一道阳光、每一场雨,每一种风味小吃,甚至某个遗址角落的一道残破的土墙,还有每一块蕴藏这州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基因密码的砖瓦碎片……都无数次在与我相遇的刹那间唤醒我的记忆,让我激动得浑身颤栗,犹如白日梦游在幻想里自由飞翔。当然我也会灵感如泉,欲罢不能,就像一头老黄牛回到了熟悉的耕作土地,那从泥土中散发出的芬芳让我自由自在,内心无比欢愉。

我总是告诫自己,除了要敬畏文学,还须感谢生命中每一个相遇的人,短暂与长久、停留与离去,亲密或疏远……其实,这皆是前世因缘结于今生之果。我且持虔诚之心修行,尽力做个好人,做个诚实善良、有悲悯情怀的人。或许这比写作更重要。

最后,我还希望各位高研班同学就此分别后,将来都能携自己的满意之作,带着一颗永远感恩之心,回到这座文学殿堂再相聚。

感恩,这是必须的,也是勿庸置疑的。

愿巴山文学院这棵大树,永远荫庇我巴山千秋文脉!


03

曹文润创作成果



蒋蓝,1965年生于四川自贡,现居成都。诗人,散文家,思想随笔作家,田野考察者。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四川文学奖、中国新闻奖副刊金奖、《黄河》文学奖、万松浦文学奖、中国西部文学奖、布老虎散文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省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成都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已出版《黄虎张献忠》《成都笔记》《蜀地笔记》《至情笔记》《媚骨之书》和《豹典》、《极端动物笔记——动物美学卷》、《极端动物笔记——动物哲学卷》、《媚骨之书》、《踪迹史》、《梼杌之书》、《倒读与反写》、《爱与欲望》等专著多部。散文、随笔、诗歌、评论入选上百部当代选集。


曹文润,作家、影视编剧。州河边长大的达州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巴山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达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会副会长、达州市微电影艺术协会副会长兼剧本专委会主任。著有长篇小说《比誓言更崇高》、小说集《潮湿的土墙上画满线条》、散文集《州河谣》和《曹文润影视剧本集》。影视代表作:中视22集刑侦剧《猎捕》(首席编剧)、央视30集《江姐》(编剧之一);微电影剧本10余部;曾在《人民日报》《文艺报》《解放日报》《人民公安报》《散文选刊》《小品文选刊》《萌芽》《四川文学》《四川日报》等发表作品,曾获2021年度四川省新闻奖和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散文曾入选国家语文教辅读物和年度文学读本。现任某文化期刊执行副主编。

巴山文学院首届高研班


导师

龚学敏熊焱王久辛

钟振振李朝全滕伟明

罗伟章彭程蒋蓝

周光秦川周啸天敬文东


学员


朱光明肖雪莲杜荣

陈安辉邱绪胜胡有琪

李荣聪郑清辉蒋娓

李明春蒋兴强唐端

张子牛邹清平彭明凯

曹文润朱映铮宋歌

谭仕海苟海泉石秀容

邓建秋李宗原冯远臣蒋楠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