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华秋实】巴山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成果展:朱映铮

发布日期:2023-03-09 09:35:44 1091

编者按
三年前,巴山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开班,25名学员怀揣文学梦想,相逢于凤凰山,相聚在巴山文学院,开启了文学培训学习与创作交流实践之旅。

三年来,学员们刻苦学习、勤奋创作,虚心向导师请教。巴山文学院努力搭建平台,做好服务、沟通、交流的桥梁与纽带。目前,高研班已完成全部培训任务,学员顺利结业。


辛勤不被辜负,付出终结硕果。现将学员们三年来的学习感悟、导师寄语、创作成果汇辑展示。从春华到秋实,这一幕一幕都是努力的见证,也是美好的回忆。

(展示按照《春华秋实——巴山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成果展2019.7—2022.8目录排序)



01

导师蒋蓝先生寄语

隐喻背后的时间香气与廓形

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1975年出版的《活的隐喻》里,利科把隐喻看作一切意义的结构。其实他讲述了两种隐喻:包括一个直接的、首要的和字面上的意义;还包括一个间接的,附加的、转义而形象化的基于字面意义。具体点说,一种的总体意义的隐喻,一种是修辞的隐喻,这是中国诗人多使用者。

朱映铮的新作《时间的隐喻》,是对流淌在身心里的时间的书写与探寻。她的诗题诗既是对时间之水的带来的丰盛与缤纷的记录,也充满了对时间之波剥蚀生命中不洁之物的“立此存照”,整个诗情布满浓稠的生命情意与脉动。在这个意义上说,朱映铮的诗格是敞亮的,是生机跌宕的花园;她的意识趋于经典,他的二元对立式的思维,在诗歌里随处可见;她的文体处于古典诗情与当代口语的某种绞缠、背离、合谋的过程中,但由此带来了缤纷的诗歌景观。

人们总是依靠回忆来写作的,那些不确定的过去,是意欲改写并正在重新挥写的篇章。

太阳的金黄之骨,青草蔓延的春意,忽然之疼让诗人关闭了所有的窗户。《时间的隐喻》里,没有卡尔维诺笔下“树上的男爵”那样的形象,似乎更多的是那些出没花园的女人,重温冥念里不断生长的誓言,并用眼泪感谢那些在断口上继续长出叶脉的花草。

所以,她不会感谢那些不再回头的人,但会感激重放的花朵。

如今,只被冰霜教诲,不敢相信的迷途依然在每个日子。与希望对立,也许真实是更加充溢着希望。

我们已被切断旅程,用最后的种子之心去努力幻想一个生活的晨曦。天空也存有一丝不安,在我们举目四望时,对应着的是星辰的坚定。

我读着《时间的隐喻》,长夜陷入无语。大地的荣耀击伤着具有缺失的自我,在颤抖中回望……追随时间的无情,她掏出自己的全副善意。破碎之爱也会诞生一个圆满之夜,用久久不肯落脚的词语,借那一种隐喻之力,让自己获得安宁。

透过《时间的隐喻》,我们看到了隐喻背后的时间廓形,闻到了时间赋予的香气。这与她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其实,时间告诉我的,往往不一定是朱映铮心目中那般美好,那般清晰,那般容易铭记。因为在她笔下,时间与人的关系不是紧张而对峙的,虽然她也会慨叹时间的一去不回,但花朵的重现,取代了往事的重现,造成了她对物的无比亲近,使她讴歌自然且自足的生命样态。比如在《你来主外,我主内》里,这样写道:“等你带着收获与秘密回来,饭在锅里,我在床上。”

《徒然草》说:“想起温存于心头的岁月,虽还没忘记那动情感人的话语,但那人却很快隔阂于我离我而去。这般司空见惯,实在比同亡人死别,更令人悲伤。”

其实大可不必这般悲伤,把误解提到这个高度。圆凿方枘,就是一个人的榫头永远找不到合意之穴,这个世界的诗意从来就不是榫卯结构体系予以体现的。所谓隔阂,其实也不必说得这般文雅,但是不可纠正的误解赋予了事物充满诱惑的晕光。而不断的误解造成了我的全部人生。吉田兼好说的这一句话,更值得我们铭记:面对与人与事物诀别,“风未尽花已落去,人心也是一样。”

这一切,就是时间的底牌:
为什么风霜雨雪都过去了,
我还找不到愈合伤口的方子!
建议:
记得有一次与朱映铮等人在成都谋面,我讲过这样一个苏东坡的往事:
书生葛延之来到海南岛儋耳,追随苏东坡交游,因此相处很熟了。东坡曾教他作文方法,说:“譬如市上店铺,各种货物无不具备,却有一样东西可以将它们都弄来。这个东西就叫‘钱’。不易得到的往往是货物,而不难得到的是钱。现在文章、词藻、事实等等,犹如市场上的各种货物;而文章的意思、意味,则好比是钱。写文章如能有好的意思,则古今所有的事物,一下子都将聚拢而来,为我所用。你如果懂得这些,就会做文章了……”
话虽如此,我其实至今也是努力践行着东坡先生的话。但希望朱映铮在自己的诗歌、剧本、散文等多向度写作当中,抉择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当然了,多向度写作,也未尝不是一条大道。


02

朱映铮学习感悟

带着期待与向往,参加了巴山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结识了达州本土众多文学、文艺方面的拔尖人才,也通过这个平台认识了国内诸多的知名导师。“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从他们的作品中受到了一些新启发,学到了一些为人和创作方面的新知识。
三年来,尽管疫情一再困扰着大家,学院还是通过多种方式,各种渠道,包括线上线下授课,让导师们传达了最新、最强、最全的创作理论和方法,使学员扎实创作基础,掌握更多创作手法,扩展更多创作内容,从而提高创作水平,收获创作成果。
三年里,导师蒋蓝很辛苦,在自己坚张而忙碌的创作中,还抽出时间关心和关注我们的学习。从他不断发表的新作里让我们找到了差距,认识并熟悉了非虚构散文的格局和价值,从他出版的几部大部头中,了解到了更多关于蜀地文明和人物的历史沿革和天府精神。
三年中,在学院的催逼式督促下,我收了一些毛毛躁躁的触角,剔除了一些随意懒散的毛病,开始有意识有方向地去阅读一些书籍。尤其是哲学、美学和历史方面的一些著作,以期扎实内功,祛除浮躁和浅表性花式弄文。以宁静守心,笃学好古的精神埋头学习,以不邀功,不取宠的态度认真创作,在时代感召下,让文字更贴近人民,贴近生活,贴近内心,坦诚地表达心绪,真诚地讴歌现实,更多地发出达州声音,展示巴文化腹地的深厚底蕴,提升巴文化影响力,为建成巴文化高地聊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木槿昔年,浮生未歇。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尽管人的一生都需要和正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但这样集中时间和精力,在特定的空间和环境中,与这么多文学、文艺潜力股并肩前行,有幸运的窍喜,也有压力的焦虑。这是一种经历,也是一份磨砺。无论短暂的人生是否会因此而增添光彩,至少在后青春时代走了一段无悔的旅程。
航船之力在帆,人生之尺在心。有巴山文学院扬起的帆,有诸多师友的勉励引领,我也将一如既往的爱文字、爱人生、爱这个多舛又精彩的世界,努力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从平凡生活的片段中提炼出文字的养份,用纯粹的思想锻造经得住时间检验的见解,伏身创作出怙终不悔的文字。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求文不加点,月章星句,但愿岁月庸常,微茫不朽,以内心的静水流深,赴岁月的沧笙踏歌,更好地履责于行,端然正己。
三年学期,转瞬即满,虽未能时时与众师友忧乐同念,然同圈相望,每每共勉,自生欢喜。经年后,陌上花开时,忆起与诸君携手处,但愿人还似玉,文已齐身,词章皆流芳。不负当年晴时雨,不辱巴山文学院首届高研班的好名声。再谢众师友的陪伴与支持。

03

朱映铮创作成果



蒋蓝,1965年生于四川自贡,现居成都。诗人,散文家,思想随笔作家,田野考察者。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四川文学奖、中国新闻奖副刊金奖、《黄河》文学奖、万松浦文学奖、中国西部文学奖、布老虎散文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省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成都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已出版《黄虎张献忠》《成都笔记》《蜀地笔记》《至情笔记》《媚骨之书》和《豹典》、《极端动物笔记——动物美学卷》、《极端动物笔记——动物哲学卷》、《媚骨之书》、《踪迹史》、《梼杌之书》、《倒读与反写》、《爱与欲望》等专著多部。散文、随笔、诗歌、评论入选上百部当代选集。


朱映铮,女,四川开江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达州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开江县文联副主席,开江县文艺创作办公室主任,《魅力开江》执行主编,政协达州市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委员,政协开江县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常委。作品远发澳大利亚、加拿大、西班牙、新加坡等地,曾获中国散文家协会“中国散文精英”奖,为达州市“首届文艺创作政府奖”唯一女性获得者,其人其作被收入《中国散文家大辞典》等42部著作。出版有散文集《欲望书香》《独品》《惟慕此时》,诗集《但是》《时光的隐喻》(中英文)等文集。

巴山文学院首届高研班


导师

龚学敏熊焱王久辛

钟振振李朝全滕伟明

罗伟章彭程蒋蓝

周光秦川周啸天敬文东


学员


朱光明肖雪莲杜荣

陈安辉邱绪胜胡有琪

李荣聪郑清辉蒋娓

李明春蒋兴强唐端

张子牛邹清平彭明凯

曹文润朱映铮宋歌

谭仕海苟海泉石秀容

邓建秋李宗原冯远臣蒋楠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