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华秋实】巴山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成果展:宋歌

编者按三年前,巴山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开班,25名学员怀揣文学梦想,相逢于凤凰山,相聚在巴山文学院,开启了文学培训学习与创作交流实践之旅。三年来,学员们刻苦学习、勤奋创作,虚心向导师请教。巴山...

发布日期:2023-03-31 10:02:39 424

编者按
三年前,巴山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开班,25名学员怀揣文学梦想,相逢于凤凰山,相聚在巴山文学院,开启了文学培训学习与创作交流实践之旅。

三年来,学员们刻苦学习、勤奋创作,虚心向导师请教。巴山文学院努力搭建平台,做好服务、沟通、交流的桥梁与纽带。目前,高研班已完成全部培训任务,学员顺利结业。


辛勤不被辜负,付出终结硕果。现将学员们三年来的学习感悟、导师寄语、创作成果汇辑展示。从春华到秋实,这一幕一幕都是努力的见证,也是美好的回忆。

(展示按照《春华秋实——巴山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成果展2019.7—2022.8目录排序)



01

导师周光先生寄语

宋歌同志是本届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戏剧班收获提升最为显著同时又最大的学员。这自然得益于其职业作家的身份。由于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学及影视创作经验,因而在戏剧文学创作上表现出极高的悟性。特别是2021年以来,其戏剧文本创作出现类似井喷的态势,从小品到儿童剧又到音乐剧,不断创作出成熟作品。

由于对于戏剧创作要领的迅速把握,加之原有的文学创作基础,宋歌首部为建党百年创作的小品《两亩地》就摆脱了同类题材创作的固定套路。该剧本从阻击红军的三个反面角色视角来关照红军和共产党的关系、关照革命与百姓的关系,最终让他们这些穷苦百姓出身的“干人”走进了红军的队伍。应该说,这个角度的独特性,才是文艺工作者应该追求的“创作”,而不具备创造性的创作,无非是重复他人而已。《两亩地》能够得到诸多认可并且发表于全国行的戏剧文学刊物《剧本》,胜在同类题材剧本中切入角度的创造性。

围绕本土需求,宋歌同志通过剧本创作积极进行巴文化的推广,创作了儿童音乐剧《巴小虎历险记》,话剧《巴山背二哥》。其中《巴小虎历险记》不仅具备了儿童剧的各种要素,同事也已经具备了音乐剧的各种要素,初稿就具备了排演的良好基础。经过打磨,一俟搬上舞台,应该会成为巴文化音乐剧的良好开端。

对以后创作的建议:

宋歌同志创作上的迅速提升与不断收获,离不开其好学、勤学的习惯,也得益于其善于听取意见的严谨治学作风。我一如既往地希望宋歌同志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戏剧创作,并且更多关注现实生活,为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弘扬本土文化、满足基层群众观赏需求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此外,建议宋歌同志关注一下中国戏曲艺术,尤其多了解一些本土剧种(例如川剧)的艺术特色。作为一种营养,古老戏曲的诸多宝贵遗产都能够成为现代音乐剧创作中十分有益的元素。



02

宋歌学习感悟

从事专业创作近30年,写过电影、电视剧、小说、广播剧,就是没写过舞台剧,不写是因为根本不会。到了这个年纪,本来也没奢望能再掌握这门创作技艺,更没奢望还有机会学习深造,巴山文学院却同时实现了我这两个愿望,而且是在大师的耳提面命下,一学就是三年,让我的创作之路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非常幸运遇到周光导师,以及助理秦川老师,以前对戏剧创作是一片空白,尝试写了几个剧本也是惨不忍睹,觉得自己应该不是能写舞台剧的料。记得在文学院周光导师开讲第一课,一句“戏剧就是行动”犹如醍醐灌顶,此后便是一发不可收,利用一切机会通过电话、网络向周光导师、秦川老师请教,两位老师也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解答。周光导师再次来达州授课,不管是单独面授的小灶,还是学子济济一堂的大课,追随导师的指引成了这三年最美好的时光。
疫情期间,我创作完成抗疫小品《口罩》,不到三千字的小品两位老师撰写了近千字的分析点评,对该小品进行了非常认真的指导。我创作的大型话剧《巴山背二哥》发给两位老师后,两位老师数次通过电话跟我进行沟通交流,对剧本的问题进行分析,每次通话时间长达一个多小时。经两位老师的耐心指导,我终于明白剧本问题所在,找到了修改的方法和方向,解决了长久以来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困惑。我创作的庆祝建党100周年戏剧小品《长坂坡》(后更名《两亩地》)发给两位老师后,两位老师给予了充分的意见。特别是周光老师,不但撰写了详细的修改意见,甚至亲自动笔修改,并推荐参加2021中国·深圳青年戏剧月汇演,最终获得小品类“最佳剧目”“最佳编剧”“优秀导演”三大个奖,《两亩地》同时还在2021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优秀剧目展演、2021四川省大学生校园戏剧展演中获得优异成绩,之后又在周光导师的推荐下,《两亩地》在国家级刊物《剧本》月刊发表,这一系列的成绩,对于曾经的我来讲,是根本不敢想像,这三年的学习,让我可以骄傲地说一句,学有所成!
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我创作的小品《帽子风波》在东莞(桥头)戏剧文学创作表演基地“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全国优秀剧本征集中获一等奖,创作的儿童剧《神奇的试卷》在中国戏剧文学会举办的“戏剧中国”2019度作品征集推选中被评为“儿童剧类潜力剧本”。2022年文学院即将毕业之际,在周光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大戏音乐剧《寻找巴国印章》(又名:《巴小虎历险记》),该剧获得达州市文体旅局李冰雪局长的高度认可,已计划继续修改提升剧本,全力推向舞台,打造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达州作品,达州精品!
非常感谢巴山文学院提供高水准的学习平台,相信学有所成之后,不负学院、不负导师、不负所有培养我们的老师,领导,努力出作品,努力出精品!

03

宋歌创作成果



周光,1955年2月生,现居北京。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剧本》杂志社原社长,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培训中心原主任、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原主任。现任中国田汉研究会会长。1980年开始从事剧本编辑工作和戏剧创作教学工作,辅导创作了大量优秀舞台剧本。其中《幸福来敲门》《对面是何人》《一念》《余音轻吟》《死去活来》《亮亮和罗伯特》《九品官上树》》等60余件作品获得全国奖项。创办了“中国戏曲红梅荟萃”“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中国·深圳市青年戏剧月”等大型戏剧艺术活动。多次担任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曹禺剧本奖、小戏小品奖和中国戏剧节评委,并担任中央电视台CCTV小品大赛第四、五、六、七、八、九届评委。



秦川,四川万源人,研究馆员职称,现任东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东莞市人大代表。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旅厅特聘剧作家、东莞市文艺名家。创作或导演的作品曾获得四次“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三次“中国曹禺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三次入围“中国艺术节”并分别获得第十三届“群星奖优秀作品奖”、第十五届“群星奖”大奖及“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演出奖”;三次入围中央电视台小品大赛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带领本土表演团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原创作品三十余个。创作并导演大型音乐剧《迷航》,获得2021年“中国深圳青年戏剧月”优秀剧目、优秀编剧、优秀导演、优秀表演等七项大奖。文学作品曾获首届“鲲鹏文学奖”小说类优秀奖(共青团中央颁发),天津市“梁斌文学奖”长篇小说类优秀奖;出版有长篇纪实文学《血战大巴山》《一个战士的回忆》,长篇小说《春殇黑水河》及诗文集《站在山顶的男孩》等。



宋歌,四川达州人。四川省作家协会、电影家协会、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达州市创作办公室专业编剧,二级文学创作。曾获四川省文化青年带头人”“四川省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荣誉。主要作品有,电影:《山城玫瑰》《岸》《我生命中的八天》《今天明天》《乐乐熊夺宝探险记》《毕业300天》;电视剧:《将军故乡的兵》《川东游击军》(四川省五个一)《情洒巴山》《铁骑雄风》《朋友》《活个明白》《铁血》《兄弟车行》;长篇小说:《兔子行侠记》《藏宝笔记》;个人专集《宋歌剧本集》;广播剧:《东周列国》;舞台剧:小品《帽子风波》(东莞(桥头)戏剧文学创作表演基地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全国优秀剧本征集一等奖)、儿童剧《神奇的试卷》(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戏剧中国”2019年度作品征集推选儿童剧类潜力剧本)。小品《两亩地》获2021中国深圳戏剧月全国展演最佳编剧等奖项。



巴山文学院首届高研班


导师

龚学敏熊焱王久辛

钟振振李朝全滕伟明

罗伟章彭程蒋蓝

周光秦川周啸天敬文东


学员


朱光明肖雪莲杜荣

陈安辉邱绪胜胡有琪

李荣聪郑清辉蒋娓

李明春蒋兴强唐端

张子牛邹清平彭明凯

曹文润朱映铮宋歌

谭仕海苟海泉石秀容

邓建秋李宗原冯远臣蒋楠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