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华秋实】巴山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成果展:苟海泉

发布日期:2023-03-31 10:04:20 1793

编者按
三年前,巴山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开班,25名学员怀揣文学梦想,相逢于凤凰山,相聚在巴山文学院,开启了文学培训学习与创作交流实践之旅。

三年来,学员们刻苦学习、勤奋创作,虚心向导师请教。巴山文学院努力搭建平台,做好服务、沟通、交流的桥梁与纽带。目前,高研班已完成全部培训任务,学员顺利结业。


辛勤不被辜负,付出终结硕果。现将学员们三年来的学习感悟、导师寄语、创作成果汇辑展示。从春华到秋实,这一幕一幕都是努力的见证,也是美好的回忆。

(展示按照《春华秋实——巴山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成果展2019.7—2022.8目录排序)



01

导师周光先生寄语

苟海泉同志是一位优秀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同时由于其丰富的舞台经验,近年来还担任了诸多剧目的导演工作。这些艺术工作的经历,又为其戏剧文本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参加高研班学习以来,该同志的戏剧创作在系统理论引领下更加注重行动的运用,这令他的剧本中人物行动越来越主动积极。而这一进步,有效地改变了剧本创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停滞,进而让戏剧情节在不断变化的人物行动中流动,又让人物在不断进展的情节中塑造完成。

在剧本创作上的提升,又进一步开发了苟海泉同志在表导演方面的艺术潜力。例如其参与辅导的戏剧作品《两亩地》,二度创作的舞台上就牢牢抓住了文本中赋予角色的内心行动与外部行动,把角色塑造的活灵活现:
其中的白军班长老刘,当发现红军进攻时,他立即命令士兵“拿枪战斗……”。舞台上角色这一行动,表现出一个老军人的基本素质。然而当他发现红军并没有向着自己阵地进攻时,他又旋即命令:“慢!红军没有朝我们冲上来,现在打个球哇!”“红军在和前面两个阵地开战,我们要以逸待劳,莫要引火烧身……”显然,情节在随人物的行动推进,而人物的奸诈狡猾、贪生怕死也在情节的进展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这一段剧本中的文字,在二度创作时苟海泉同志显然是进行了刻意的强调,因而让从未上过舞台的青年演员很好地完成了角色塑造。
相辅相成、触类旁通,良好的戏剧表演基础,让苟海泉同志通过三年学习取得了极其显著的进步,并预示着其创作将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对以后创作的建议:
作为川剧演员出身的编剧,苟海泉自带了一身幽默气质。这样的气质对于宏观审视生活、发现生活本质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希望苟海泉同志能够结合本土历史以及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创作一些大型戏曲作品,并且争取让这些作品成为经世之作,成为达州乃至巴文化的历史坐标。


02

苟海泉学习感悟

时光飞逝而过,一眨眼的功夫三年的时光就过去了,我在梳理这三年的学习成果时,很惊讶地发现,不知不觉中我在戏剧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居然创作了那么多的作品,还获得了10多个省部级奖项。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导师们的教导分不开的;与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分不开的;与文学院的老师和工作人员们的辛勤付出分不开的;当然,也与自己的努力学习分不开的。真要好好地感谢你们!感谢这三年的学习时光!
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多次与两位老师通过网络、电话频繁交流互动,以及面授课程的学习,听取剧本创作意见,以及老师们独到的见解,提高了戏剧作品创作的能力。特别是在创作技巧上有了较大的提升,学习领悟了“误会法、诡计法”在创作中的运用。解决了我多年来在戏剧创作中一些困惑,比如:在小品(小戏)创作过程中的选题上,在“行业”作品创作中,大多是命题作文,局限性很大,无法创作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这类的作品如果写多了,是否会降低自己的写作能力呢?在周光老师的指导下,他明确指出:不管什么题材都会有好的切入点,都必须认真思考,精心设计,掌握写作技巧;一些“行业”戏,也会成为好的艺术作品。周老师还说:在小品小戏创作中(挖井)与(挖湖)的道理,就是,小品必须是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切记不要泛泛而谈,不要总想把事件装得太多,什么都想表达;还有就是从生活当中领悟生活哲理,通过一个小事件,表达一定的道理;再有就是“写人物”,在创作中要有让人记得住的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在舞台表现上,人物的行动是以改变对手为目的的行动,所以,戏剧是行动的艺术。
古言道: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到,学无止境。我虽然在编剧这条路上已行走了近二十年,但我还是感到“戏”难写,其原因在于“眼界”与“格局”。很荣幸得到周光老师的解惑,其实就是拓展自己的视野,多看,多听,多领悟,放大自己在创作领域中的朋友圈,把握好自己手中的有效“资源”。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我既是一名年轻的编剧,又是一名川剧演员,对川剧怀有深厚的感情,川剧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文化历史的长河中独树一帜,是中国戏剧的奇葩,蕴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因。我想,中华文明的延续有川剧人的贡献,川剧是中国文化根基的一部份。在目前戏剧处于低谷的时期,写川剧剧本的编剧少之又少,我更多的是创作小品小戏,但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写一部真真的“川剧”剧本。我想,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坚信一定能实现我的愿望的。
编剧是一种梦想,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自我的牺牲。我们要敬重生活,敬重历史,敬重名著。通过在巴山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这三年的学习,深切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深刻感受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真真含义。虽然忙碌,但收获颇丰,既是安慰,又是鼓励与鞭策。我一定加倍努力,不负学院领导及两位导师的辛勤教导。感谢导师的教诲!感谢巴山文学院领导及员工的辛勤付出!润心于我,辛劳于斯。在编剧这条路上,坚定我的坚守,耐住寂寞,守住清贫,在文化强国的建设中,我即使是一粒沙,也会贡献我“一粒沙“的力量!

03

苟海泉创作成果




周光,1955年2月生,现居北京。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剧本》杂志社原社长,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培训中心原主任、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原主任。现任中国田汉研究会会长。1980年开始从事剧本编辑工作和戏剧创作教学工作,辅导创作了大量优秀舞台剧本。其中《幸福来敲门》《对面是何人》《一念》《余音轻吟》《死去活来》《亮亮和罗伯特》《九品官上树》》等60余件作品获得全国奖项。创办了“中国戏曲红梅荟萃”“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中国·深圳市青年戏剧月”等大型戏剧艺术活动。多次担任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曹禺剧本奖、小戏小品奖和中国戏剧节评委,并担任中央电视台CCTV小品大赛第四、五、六、七、八、九届评委。



秦川,四川万源人,研究馆员职称,现任东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东莞市人大代表。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旅厅特聘剧作家、东莞市文艺名家。创作或导演的作品曾获得四次“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三次“中国曹禺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三次入围“中国艺术节”并分别获得第十三届“群星奖优秀作品奖”、第十五届“群星奖”大奖及“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演出奖”;三次入围中央电视台小品大赛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带领本土表演团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原创作品三十余个。创作并导演大型音乐剧《迷航》,获得2021年“中国深圳青年戏剧月”优秀剧目、优秀编剧、优秀导演、优秀表演等七项大奖。文学作品曾获首届“鲲鹏文学奖”小说类优秀奖(共青团中央颁发),天津市“梁斌文学奖”长篇小说类优秀奖;出版有长篇纪实文学《血战大巴山》《一个战士的回忆》,长篇小说《春殇黑水河》及诗文集《站在山顶的男孩》等。



苟海泉,1973年生,四川巴中人,现居达州。国家二级演员、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曲艺家协会会员。现任达州市文化艺术中心话剧团副团长、达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戏剧文学集《幸亏有你》,创作并主演的代表作品《一颗痣》《草鞋书记》《再吹冲锋号》《丢红线》《平凡小事》等,主演代表作品:大型川剧《金子》《春江月》,折子戏《武松杀嫂》《迎贤店》。创作小品(小戏)及曲艺作品30多部,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获省、部级奖项10多个。



巴山文学院首届高研班


导师

龚学敏熊焱王久辛

钟振振李朝全滕伟明

罗伟章彭程蒋蓝

周光秦川周啸天敬文东


学员


朱光明肖雪莲杜荣

陈安辉邱绪胜胡有琪

李荣聪郑清辉蒋娓

李明春蒋兴强唐端

张子牛邹清平彭明凯

曹文润朱映铮宋歌

谭仕海苟海泉石秀容

邓建秋李宗原冯远臣蒋楠




一键分享